“谁盖了章、什么事盖的章,一翻手机一目了然,心里清清楚楚,这个系统很方便、很实用,也利于我们更好地予以监督。”近日,林州市姚村镇南牛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岳中生一边翻手机,一边对该市纪委监委检查组工作人员说。
2021年以来,市纪委监委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,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“盖章难”问题以及“人情章”“空白章”等风险漏洞,依托信息化、科技化手段,在林州市纪委监委探索建立“智能公章+”监督平台的基础上,督促指导全市9个县(市)区3134个村(社区)推广使用,实现对村级事项在线审批、实时办理、动态监管,充分发挥监督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,让监督插上了科技的翅膀,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智能公章系统涵盖基本情况证明、技能培训申请等6类一般用章事项,以及宅基地申请、民政救助等8类重要用章事项,分别赋予村“两委”主要负责人、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、协作区长、包区干部相应审批权限,通过手机、电脑等终端,做到在线审批、远程审批、即时办理,实现“数据多跑路、群众少跑腿”,靶向解决了村级权力运行不透明、基层监督不精准等问题。市纪委监委及早谋划,因势利导,在此基础上又建立“智能公章+”系统,包括智能公章管理、财务审批、重大事项备案三大系统,实现对41项村级“小微权力”的监督全覆盖,把监督触角延伸至基层,使监督更加科学化、精准化。
“操作不难,一学就会。”在林州市姚村镇南牛村村委会,公章管理员郭成莉现场演示,她先把人像照片、申请文件上传到手机APP,没多久,该村党支部书记就在手机上审批通过。郭成莉再点击机器上的“用印”,“咔嚓”一声,印章弹出落在文件上,整个过程仅用十几分钟,操作运用方便快捷。
市纪委监委把“智能公章+”平台运用作为村级干部岗前培训“必修课”,分批组织村(社区)“两委”干部及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系统培训,确保人人会操作、个个能运用。目前,全市9个县(市)区,135个乡镇(街道),3134个村(社区)已实现“智能公章+”系统全覆盖部署,各县(市)区纪委监委制定出台了《村级公章智能化管理平台工作制度》,对使用、管理、追责等环节提出明确要求,从制度层面避免错盖、漏盖、多盖、误盖等情况的发生;全市依托信息化手段探索实施“智能公章+”系统,共完成基层事项审批150万余次,实现微权力运行全过程精准监督,受到省纪委监委、市委及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好评。
“小公章背后是大民生。”安阳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,安阳市纪委监委将以全市智能公章管理系统推广应用为起点,全力构建农村“小微权力”监管平台,做到“事前可控制、事中可监管、事后可追溯”,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,让村级组织服务更贴心、运行更高效、权力更透明,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