言传身教的家风
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黄小兰
父亲这一生很平淡。
父亲尚在幼年,祖父祖母便相继去世,留下父亲和姑母相依为命,那时候父亲十六岁,姑母十二岁。父亲和母亲成家后,陆陆续续有了我们姐妹四个。那时候的农村,家里没有个男孩,日子是不好过的,每天又有这么多张嘴要吃饭,父母亲从不敢停歇片刻,时时忙碌,父亲为了养活我们甚至卖过血。再后来大姐学医,二姐体弱,三姐和我要上学,父亲便要使劲全身力气周旋赚钱。记得那几年冬天,父亲早上三四点就要出门批发红薯,然后走街串巷的叫卖,直至夜幕降临未见归来。这些在我看来苦的不能再苦的日子,父亲每每回忆起来,神色从未凄苦过,只是告诉我:哪有功夫去瞎想,还不如该干嘛干嘛去。后来的日子里每每遇到不顺的事情,我都会告诉自己:与其埋怨,不如踏踏实实拼出一条路来。
小时候,冬天下雪的日子,父母亲总是早早起来扫雪,不仅扫自家庭院,还要在村里的路上扫出一条道,一直扫到学校门口,这个习惯保持了我们姐妹四个离开小学后的很多年。父亲在门口遇到十里八村的人总是热情招呼;谁家有事来找父亲,他也从未推脱过,鼎力相助;有时候帮了别人,最后却招埋怨,父亲也只是一笑了之。我常给母亲抱怨道:父亲就是个老好人,啥也帮。母亲总是笑笑说:你父亲自有他的优点,人只要肯干、心宽,路也就宽了。慢慢的就记住了这句话:肯干、心宽,路也就宽了。
父亲在家族里辈份最大,家族里大小事,甚至是村里其他家族里的事儿,诸如婚嫁、纠纷、丧葬等等都会来找父亲商量。后来父亲年龄大了便逐渐将这些事情交给下一辈人去管,慢慢我发现族里人还是习惯找父亲,尤其是在别人解决不了的时候,父亲最后总能妥善解决,我一直不明白这样一个没有学问,老实巴交,又没有背景的“老头儿”是怎么做到的。直到有一天,邻居家的两个哥哥闹分家,意见不合来找父亲时,说了一句:“伯伯,你给分分吧,你最公正了”,我才明白,原来“客观、公正”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。父亲不懂什么是“公其心,万善出”,却真正做到不以一己之喜好,客观、公正地判别是非。能够保持客观公正的心态看待问题,使我后来的人生中受益颇多。
2016年底,父亲手术住院一个月,亲戚朋友前前后后去医院探望父亲,许多人我连面都没有见过,一下子就出现了;父亲出院后,村里老老少少也不断的来家探望父亲,那一刻我才知道什么是“深得别人敬爱”。而这些无关富贵,无关权高位重,只源于父亲的德行。
父亲没有生在书香门第,也不是文人书客,从来没有写过什么“家训、家规、家风”贴到墙上,也从未赠与我们一字一言,却在行动上告诉我们该怎样做人,该怎样做事。“哪有功夫去瞎想,还不如该干嘛干嘛去” 、“肯干、心宽,路也宽” 、“客观、公正”这些父亲用实际行动告诉我的“家风”,陪伴我度过了后来人生中遇到的各种坎坷,让我历经挫折后依然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。我希望自己能够做到言传身教,把这些优良品性延续下去,传给自己的子女,让“家风”不仅跃然纸上,还要融入到生活行为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