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任务虽然很重,但是我们要勇挑重担,放手查处问题,大胆解决矛盾,维护村子的和谐稳定,给党和群众一个满意的交代。”查办监察体制改革后龙安区纪委监委第一起留置案件“彰武街道东龙山村干部窝案”时,刘勇坚定地向组织表态。
刘勇2010年从龙安区法院调入该区纪委,现任龙安区纪委监委第四纪检监察室主任。从法院到纪委,变化的是工作岗位,不变的是敢担当、敢作为的工作劲头。
龙安区彰武街道东龙山村濒临彰武水库,周边有安化、龙山煤矿等国有大中型企业,该村又是水库移民村,上级补助资金多,集体资产量大,村级工程建设多。因经济利益的问题,该村派系严重,矛盾不断,纷争不停。近几年来,甚至有个别村干部插手,鼓动部分群众多次赴京、省、市、区缠访闹访,成了远近闻名的信访村。
为了还该村一个和谐发展的局面,他被组织临危受命,进驻该村查处经济等问题。初入该村,调查组核查群众上访反映的十个问题,竟有九个问题都不属实,还有一个问题主要当事人已死亡,证据链条断裂。撤还是不撤?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。从纪律审查的角度,调查组完全可以结案撤出、全身而退,但调查结论群众肯定不会满意,村内也不可能稳定,而且凭多年办案经验,从部分受访群众那闪躲游离、不敢与调查人员对视的眼神中,他感到背后一定有“玄机”。本着对案件负责、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,他决定重新调整调查方案,终于逐步打破干部之间以及干部与工程建设负责人之间的攻守同盟,最终彻底查清了党员干部存在的问题。
在长达2个月的初核案件前期,他和调查组一班人排除困难,顶着酷暑走访群众近百户,走访老干部、老党员45人,查阅该村13年的账目。调查组的实际行动,取得了该村大多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,一些深层次的线索不断反映上来,例如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安化集团外包灰渣项目,村干部利用职务便利从中牟利问题,他和调查组成员一起,查询近20家银行信息,用一周的时间在近40度高温的银行仓库中查找一笔15年前的手工记账凭证,通过艰辛的努力,固定了当事人公款私存、借机侵占以及村干部利用职务和身份影响,承揽工程从中谋利的关键证据。为攻破这个案件,调查组所取外围证据材料厚达1米,最终查处违纪党员干部7人,其中1人被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,其余等人均给予警告至留察党纪处分,并收缴违纪资金约130余万元,群众无不拍手称快。
诸如此类案件,刘勇领办、查办的还有很多。在纪检监察办案一线工作10余个年头,他领办或参与办理的案件200余起,收缴违纪资金500余万元,严惩了违纪违法行为,以担当和作为诠释了一名纪检监察战士的初心和使命。